“你最近怎么樣?”“還可以,在創業,做教育。”屋內的氣氛一下子有點尷尬。雖然竭力隱藏,但所有人看著我的目光里都透著一種遺憾。
他們大多都有了一份金融或者咨詢行業的工作。他們的反應不讓我意外。畢竟我讀了一個很好的美國商學院,金融和咨詢的工作其實已經近在咫尺。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啊!而我,卻傻乎乎地放棄了。
“挺好的,以后照樣有出息!”一些人試圖“安慰我”,但我能看出他們的言不由衷。這就是最近發生在我同學聚會上的真實場景。
#0 1#名校的金融咨詢之風
不知不覺,在美國名校畢業的就業方向,金融和咨詢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高盛、麥肯錫幾乎成為所有學生的夢想。
我有個朋友jenny,美國top30名校畢業。畢業之后,她特意搬到了紐約,只為尋找一份華爾街的金融類工作,jenny告訴我,自己其實不喜歡金融,本科學的是藝術史。但是,她身邊的所有人都覺得這是最好的職業道路。
潛移默化之下,jenny自己也認為,只有踏入金融界,自己的名校文憑才不會被“浪費”。jenny家境很好,不存在經濟上的擔憂。但是,甚至jenny的父母都覺得女兒應該去個華爾街“鍍鍍金”。jenny就這樣為了別人的認可和尊敬,四處奔波。
很多美國大學的學生都會拼盡全力爭取進入金融或者咨詢機構。使得名校中的peer press**e更大,因為這些學生一般對于自己有著更高的要求和目標。
很多學生把進入金融和咨詢領域視為登上人生巔峰的最佳機會。只要進入一個**的金融或者咨詢公司并且工作幾年,就可以為他們提供非常穩定的收入以及社會地位。在這種**的影響下,每年金融和咨詢公司的招聘會上幾乎都人滿為患。
如果名校畢業生不去做金融或者咨詢,會在名校圈子中壓力重重,因為那些看似最優秀的同學,基本都會進入頂尖的咨詢或者金融公司,成為所有人努力的目標。他們的職業選擇無形中成為了大家定義成功的標準。
這導致了我那些在500強或者國企工作的同學,都不好意思在金融或咨詢的同學面前過多去談論自己的工作。“沒關系,反正以后會讀個mba。”這是我很多同學在畢業之后未能找到**金融或咨詢公司工作的解釋。這種解釋非常有必要。因為,如果不解釋,基本就會被默認為是個失敗者。
這種壓力在中國名校留學生的圈子中更為嚴重。因為美國許多職業道路,中國留學生是很難走下去的。
根據統計,美國名校學生畢業后,有6種選擇是最常見的:金融,咨詢,法學院,醫學院,“為美國而教”和研究生。
其中,醫學院基本不錄取中國學生;法學院要求的語言能力太高;“為美國而教”不招收國際生。因此,職業選擇的局限性導致了中國留學生對于金融和咨詢工作的需求水漲船高。
研究生則成為了沒有進入理想金融或者咨詢公司的中國留學生的第二次機會。他們認為,一個研究生文憑,可以讓他們重新挑戰金融或者咨詢的工作。
最近,越來越多硅谷的科技公司抱怨,高級勞動力幾乎全被華爾街搶走了。
咨詢公司和金融公司對于人才可謂是來者不拒。只要你在一個頂尖的學校,并且有著拔尖的成績,無論學的是什么專業,你就是金融公司和管理咨詢公司全力爭取的勞動力。甚至很多學習理工科的人才,也會被咨詢和金融公司“橫刀**”。
因此,當金融和咨詢成為主流,其他沒有進入這個行業的學生將會成為不受尊敬的“少數群體”,甚至承受非常大的輿論和社交壓力。
“alice去做畫家干什么?她不是進了高盛嗎?她太愚蠢了,投行比這牛多了!”“ben投行都沒進。現在只能去500強混日子,注定沒出息!”這樣的論調在我周圍經常聽到,仿佛咨詢和金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
#0 2#背后的原因
金融和咨詢工作帶來的經濟收益,是很多大學生對于金融和咨詢工作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美國勞動局提供數據,管理咨詢從業者平均可以得到9萬美金工資,金融分析師平均可以得到9萬1千美金工資。
傳說中薪資很高的電腦工程師平均也只有8萬美金工資。待遇較好的注冊護士也只有7萬美金年薪。相比普通職業,比如小學老師的5萬6美金,金融和咨詢能提供的經濟待遇確實高出不少。
即使在麻省這樣的理工科強校,每年都會有20%左右的學生進入金融和咨詢行業。這說明了金融和咨詢行業即使對于stem專業的人才都有著異常的吸引力。
金融和咨詢工作同樣象征著高的社會地位。意味著一個人經歷了重重選拔,最后成功進入了最精英的圈子,成為了名校學生的“二次篩選”。在經過了殘酷的大學錄取競爭之后,名校學生還必須經過金融和咨詢招聘的洗禮,才可以進入真正所謂的“精英圈子”。
金融和咨詢所代表的社會地位,也是這些公司長期經營的結果。在招聘會上,他們告訴學生們:出差全是住在五星級酒店,出差累積的航空公司里程都可以環游世界了……
最后,再讓這些學生曾經的校友們來為公司搖旗吶喊,一錘定音。這些公司們不斷向學生們傳遞著一個信息:金融和咨詢是最穩定和保險的一條路,這條路可以讓剛畢業的學生就名利雙收。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許多名校畢業生難以堅持自己最初的職業追求和夢想。
#0 3#圍城
外面的人擠破頭皮想進去,但里面的人都渴望出去。
高強度的工作以及辦公室政治是金融和咨詢從業者最大的兩個抱怨。在金字塔最頂尖的人,不少人做著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
很多人把金融和咨詢公司當成職業跳板,為之后進入其他企業的管理層打好基礎。因此,每年金融和咨詢公司都會流失大量的勞動力,致使他們不得不在各大名校尋找新鮮血液來彌補空缺。
金融和咨詢公司也有留住人才的策略。他們會給員工不斷升職加薪。所以,很多人還是咬牙堅持了。然而,堅持的時間越長,退出的機會成本也越高。
比如說,一個**投行的董事總經理辭職,他會直接喪失千萬收入以及社會地位。這也是很多投行高層其實并不愿意離職的原因。
更多的員工其實是在工作的前五年中離開的。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loss aversion”,指的是相比盈利,人們會對損失更加敏感。因此,很多金融和咨詢從業者都不愿意接受退出所喪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這導致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即使對于工作不滿,但還是選擇了安于現狀。
#0 4#不隨逐流的人
還是有一大批人沒有隨波逐流。“耶魯村官”秦玥飛就是一個例子。一個耶魯的畢業生為了自己改善大農村現狀的理想,投身農村。
再說說我自己,從商學院畢業之后,放棄了華爾街,回國創辦留學機構。我的一位好友也放棄了投行的工作,在上海開了一個職業培訓機構。用自己進入投行的經驗來幫助更多渴望進入投行的留學生。
他們做著他們喜歡的事情,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目光。這種堅持是值得欽佩的。美國教育的精髓不就是讓學生可以堅持自我,尋找自我嗎?如果高等教育局限了自己的選擇,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名校畢業的追夢者,其實都有著更多承受失敗的資本。“如果生活只能茍且,何談詩和遠方?”我問了問我自己,如果毫無退路,我是否還會做同樣的選擇?我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很明確的答案。
金融和咨詢的熱度在名校圈中也許還會持續下去。但是,追求其他的職業道路又何嘗不是一種選擇呢?只要問心無愧,過著自己想過的人生,又何苦在乎別人的眼光?
都江堰市技工學校康復保健專業介紹擰成一股繩, 合力推進長沙航天學校發展井岡山旅游中等專業學校模具制造技術專業介紹四川2024哪個鐵路學校最好小學畢業可以參加自考嗎(小學畢業可以參加自考嗎北京)余姚姚江旅游學校招生,余姚市姚江旅游學校國防班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擬錄取名單貴陽護理職業技術學院有哪些專業_2024貴陽護理職業學院專業